2014-07-29
台灣的環境適合創業嗎?
以前從沒有想過自己要創業,所以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台灣的環境真的適合創業嗎?』前不久看到一個新聞,我們的管爺說:台灣的創業環境只贏不丹、尼泊爾,改變法制和政策才能往『二流』國家邁進。看到這則新聞有點心酸,不是因為自己已經踏上這條船,而是為了台灣的未來感到極度的憂心,這是你我的下一代即將面臨的問題。
曾經到一所大學演講,主題是關於薪資停滯議題的討論,可以強烈感覺到這些同學對於即將跨入的社會感到憂心重重,擔心自己努力的付出可能連自己溫飽都有困難,這個問題隨著物價的飛漲,應該會越來越嚴重。雖然造成薪資停滯的問題很多,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在創業環境的惡性循環。
台灣創業不足應該是造成薪資停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或許有人認為台灣企業有136萬家以上,怎麼可以說是創業不足呢?的確,種種因素台灣人都很喜歡當老闆,所以產生了很多的企業行號,但是企業員工人數小於5人的超過90萬家,這裡絕大多數就我來看充其量只能稱為開業。在巷口開個手搖杯飲料店或者是新開幕的診所,這些都只是開業罷了。真正的創業,應該要包含創新的意涵,創新不外乎是帶來新的附加價值或降低成本,唯有這樣才有機會從中獲取超額的利潤,提高實質薪資所得。
就我自己這一年來創業的經驗與觀察,在台灣因為風險趨避以及成功的報酬太小等因素,導致創投業者不會去投資新創業的公司,這些公司在第一筆來自3F ( Family, Friend 與 Fool)的資金燒完後,就很難爭取到第二輪資金,如果這時候還沒有辦法將現金流轉正,就算有再好的創意也是逃不了歇業的命運。所以讓有想法的人不敢貿然地踏上這條不歸路,寧願選擇安穩的在大企業內繼續埋沒自己的天分。
除了資金的問題,環境與政府法令也不是很友善,難怪創新工場的李開復會說:『饒了年輕人吧!給他們一個好的創業環境。』台灣在資訊與通訊製造產業有很好的成功經驗,但不表示這些經驗可以被成功的複製到接下來的網路與行動通訊時代,包含管理的思維與法令的制度都有巨大的差別。並且台灣的市場真的太小,如果創業者只以台灣市場自居,那麼永遠無法產生偉大的公司,因為投報率不好,創投更不願意投入資金,慢慢的就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或許就像李先生說的,這樣的結果讓很多的資金與人才都跑到房地產市場,衍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如果要跳脫這樣的惡性循環,我想應該可以從創業者本身做起,與其坐在原地怨天尤人,不如開始編織自己遠大的夢想帶著熱情一步一步前進,不要因為想當老闆或是心中的小確幸,只把目標放在眼前不遠,真正的創業是一條讓你能力突飛猛進的捷徑,不信你可以試試!!
---------
圖片來源:flickr / Kris Krug
ps. 如果你想要瞭解更多創業的想法,建議可以參考MR Jamie的網誌,我從這裡得到不少的啟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