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1

為什麼台灣真正成功的企業不多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在談Amazon的成功祕訣,其實為什麼台灣真正成功的企業不多,或許可以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就如Jeff Bezos說的:『如果你在做的事情需要三年的時間,那麼你必定和一大堆人在競爭。』偏偏台灣的企業總是喜歡把目標放在短期,甚至是1~2年,那麼競爭的力道恐怕是更劇烈。我們可以從多年前的蛋塔,一直到近期的記憶體、面板還有太陽能...等產業,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台灣擅長的是製造業,追求微薄的代工毛利,在這樣的模式下自然就很難把目標放得太遠,通常經營者不會有很大的耐心去等待並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也導致台灣的企業很難在嚴峻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台灣企業之所以會重視短期目標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創業者和專業經理人的差異。以前剛出社會,總覺得專業經理人是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一直期許自己未來可以當個專業經理人,這幾年來的觀察卻讓我徹頭徹尾改變了我的想法,在很多公司裡看到專業經理人與創業者的矛盾,也看到很多創業者有很遠大的理想與堅持,但是卻因為專業經理人沒有辦法執行自己的意念,又因為自己年事漸高後繼無人而感到著急,一直沒有辦法完成接班的計畫,或是接了班之後又擔心自己的基業毀於一旦,只好繼續披星戴月重披戰袍。

創業者和專業經理人其實在能力與聰明方面沒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很多的專業經理人還比創業者更聰明更專業,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差異造成他們之間這麼大的矛盾呢?我認為是以下幾點:

心態不同
創業者之所以會出來創業,大部分是因為對現狀感到不滿,有很多的想法才會有創業的衝動,對於自己的報酬通常不會太在意。而專業經理人通常都是能力很強並且一直堅持在企業內堅守岡位才可以擔任這樣的職位,但是他追求的通常是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優渥的薪資福利。

格局不同
創業者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信念而工作;專業經理人是為了公司短期的目標與獲利而工作。

膽識不同
創業者可以有比較大的犯錯空間,所以他們願意嘗試不同的作法;專業經理人是不容許有嚴重的錯誤決策發生,如果發生較大的過失,很可能隨時都會被要求走人,所以通常會比較保守。

在幾家公司都曾經聽過創業者希望大家要有創業的精神,才能再創企業的榮景。但是大家通常都誤會了創業精神的意涵,以為只要不斷的精簡開銷與刻苦耐勞就是創業精神,其實最重要的是格局與思維、冒險犯難以及為了理想不斷堅持的耐心與毅力。或許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轟轟烈烈地去創業,但是在工作中我們應該要試著將自己的格局放大與目標放遠,不要只是侷限於自己短期的考績,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自我的成長,一次一次的練習你的視野將會更廣闊,不知不覺你的等級很快就會被提升了。

之前在某公司負責HR系統規劃時,看到某一位主管提出來的年度系統目標,他是站在簡化自己部門的行政作業立場,提出了3~5個很小的局部改善,但是這些改善在我看起來是很浪費IT資源,並且容易疊床架屋,蓋出很多系統的違章建築,我建議他不如重新檢視整體流程找到更好更完整的解決方案,不過他的回答是『緩不濟急』而不願意做,這家公司的資源其實很足夠,但是如果是全盤考量的話,規劃時間的確要拉長且風險較高,看到成果的時間勢必也會延後,今年的績效可能就泡湯了。我看過很多的主管都會做這樣的決定,最後再回來抱怨系統很難用,你永遠只是看到短期,不花更多心思拉高格局思考,這樣自己也會慢慢的退步。

所有創業者應該要想盡辦法把你的熱情、理念與想法感染給公司內的員工,如果整個公司的同仁都能擁有創業精神,那麼我相信台灣可以增加更多真正成功的公司。

---------
圖片來源:flickr / James Vaugh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